作者:河南科技报李江武 来源:河南科技报 时间:2017-08-10 访问:7096
2017第四届黄河论坛暨中国种业发展峰会纪实:五谷种业品种与品牌双翼齐飞
(2017-08-05 河南科技报李江武 )
中国西部崛起民族种业强企——甘肃五谷种业品种与品牌双翼齐飞
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在甘肃,全国100粒玉米种50粒来自甘肃。甘肃省农业厅副厅长杨祁峰出席会议致欢迎词。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安!粮以种为先!在国际种业竞争格局中,有种黄金产业之称玉米育繁推加工产业的核心焦点“玉米杂交育种产业”,是发达国家种业企业巨头竞争角逐的热点!在“狼来啦”的外企种业玉米品种营销攻城略地的“围城危机”中,中国种业企业如何与外国种企强手如林的白热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稳固掌握玉米育种的话语权,巩固粮食安全战略主导权?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也关系到百姓民生的温饱问题!
中国种业看甘肃!中国玉米育繁推看甘肃——坐拥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甘肃玉米制种业已成河西走廊的支柱产业和“黄金产业”。甘肃种子管理局数据显示,2014年甘肃省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23万亩,产种量4.78亿公斤,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2%和48%。在面积与产量双双占全国近半比例的同时,甘肃省也在加快推进此前被认定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并为此专门出台了种业发展规划(2014-2018)。
中国种业的玉米核心产业的战略基地——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甘肃,谁主沉浮?2014年中国种业54家骨干企业中,已有41家在甘肃建立了加工中心和生产基地,占比逾七成。近年来,甘肃省玉米制种产业一直稳居全国第一。特别是以河西走廊为主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达到150万亩,每年产种量占全国玉米生产用种量的60%左右,是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三大核心繁育基地之一。“粮安天下、种筑基石” !制种业是种业发展的生命线。甘肃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中国农民使用的玉米种子100粒中有50粒是甘肃生产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甘肃省加强农资打假及护农工作,重拳出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私繁滥制等违法制种行为,对净化种业市场起了关键作用。在国家品牌战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种业发展的拐点时期,亟待找寻中国种业发展方向。
甘肃五谷种业董事长李世晓以《粮安天下——做一个合格的中国种业人》为题进行演讲(记者李江武摄影)
(一)击破玉米种业“寒冬”困局:
中国种业发展峰会成功召开
众所周知,中国种业连续五年(2013-2017)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衣衫”单薄的中国种业面临“寒冬期”考验? 如果说把“蓝瘦香茹”比喻成当前的经销商最恰当不过;把拼尽“洪荒之力”送给今年的种子企业最为形象生动;把“无奈和悲催”送给今年的农民兄弟;把有关农业主管部门的“简政放权”看为清明之风。那么2017年的中国种业市场依然是“在供大于求中砥砺前行,在无限悲催中困惑和纠结。农民在玉米商品粮降价及压缩种植面积掉价的双降中“无限悲伤”,大部分种企在纠结中挺住不趴下。中国种业在特定的历史包袱下,在历史遗流的沉疴旧席中,风尘仆仆走来。所有种业人痛并坚持着,跌跌撞撞走来。2017年中国种业如果说厂家是“囧在江湖”,经销商是“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的浅显套路。市场供给侧改革政策受伤的的还是种地老百姓。 突破寒冬,是平稳着陆还是实现逆市增长,在粮价下跌和“供大于求”的双重压力下,有些市场平稳着陆甚至胜过于逆市增长,但对于某些区域畅销品种,逆市增长也会使企业快速腾飞。中国种业的破冰之旅尽管有待时日,更需要种业产业链条上下携手,坚持住别趴下的勇气和契而不舍的执着精神。许多经销商告诉记者:“不剩货是硬道理,能赚钱是真功夫。农民毕竟要种地,早晚还要选购我们的种子。因为低迷环境下我们种子行业还是相对有利润的行业。当热营销成本在增加,钱越来越难赚,优势品牌玉米品种和服务技术营销到位还能稳中生存”。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应运而生——第四届黄河论坛暨中国种业发展峰会举行于7月29日至31日在“一路一带”是丝绸之路中国西部重镇、黄河上游明珠城市甘肃兰州召开!犹如种业界“雪中送炭”!
全国百强报纸《河南科技报》种业报道组、中国农业科技110网等媒体记者欣然应邀参会采访,见证中国种业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记者获悉,甘肃省农业厅牵头,甘肃种子协会、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该次中国种业健康发展论坛峰会,将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民众受益”的原则,探讨中国种业健康发展的现实路径,打造甘肃玉米制种产业国家品牌和种子企业国家品牌,研讨育种如何突破“寒冬困局”,推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落地,发展壮大中国民族种业。
7月下旬的甘肃兰州,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玉米茁壮生长。第四届黄河论坛暨中国种业发展峰会在中国农大校友会、甘肃省种植协会支持下,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五谷种业)承办而如期举行。甘肃省农牧厅有关领导、全国各地种业界知名专家、品牌营销大咖、合作伙伴、种业经销商、种粮大户、国家级及多省(区)媒体记者等700多位代表纷纷踊跃参会汇集兰州。中国农业大学甘肃校友会副秘书长、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兴虎,甘肃省农业厅副厅长杨祁峰,贵州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泽辉,甘肃省种子管理局局长常宏,中国种业营销著名专家韩俊强(原大北农种业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总裁),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候选人、五谷种业董事长李世晓,五谷种业研究院副院长张远景、营销总经理罗荣光、五谷种业河南分公司总经理赵德营等专家领导分别从种业品牌建设与科技创新、我国玉米研发模式与发展方向、五谷科研优势与创富持续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共同探寻现代种业未来发展方向,围绕我国种业政策解读、育种科技创新、质量安全和种业品牌发展等话题,共商如何持续健康成长,实现种业品牌化发展。特邀嘉宾还有吉林省农作物新品种引育中心研究员田佩占、张掖多成农业集团董事长王多成、国家(杨陵)旱区植物品种交易中心会议总策划及陕西春福农业科技董事长郑少荣、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冯宇等。大家同时体验“丝绸之路”,观摩甘肃育种基地,度过五彩纷呈的大西北多民族风情之旅。
(二)五谷种业积极倡导:
“正本溯源”保障用种安全
中国玉米种业看甘肃,甘肃种业看五谷“甘优”良种!“管好基地(政府在做,甘肃取得了显著效果),用好种子(给农民提供好种子,倡导农民用正规的品牌种子)。”甘肃省农业厅主管种业的杨祁峰副厅长指出,甘肃到了由种业大省迈向种业强省的时期,不仅仅全国农民种植的每100粒玉米种子有50粒是甘肃生产的,而且甘肃本土企业杰出代表五谷种业选育的品种在全国也表现了强劲的势头,尤其在大西南一枝独秀,发展势头稳健强劲。
甘肃五谷种业董事长李世晓以《粮安天下——做一个合格的中国种业人》为题,从文化、品牌、渠道、基础建设等六个方面分享了五谷种业在育种技术集成与创新方面探索与进展,使命与职责的农业情怀,在论坛现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李世晓强调,五谷种业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为农民提供优质良种,同时呼吁行业要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做一个合格的中国种业人。“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帮助农民种好地,持续为农民提供市场需求的好品种,”李世晓满怀激情的告诉记者。
李世晓在质量管理方面表示:多年来,五谷种业以为农民服务、质量就是企业生命为宗旨,制定了高于国家种子质量的企业标准,通过全流程的种子质量控制制度,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质量管理模式。五谷种业制定了从亲本至成品的严格的种子质量控制标准。种子质量控制标准按《五谷种业企业标准》执行,检验规范按农业部最新《农作物种子检验规范》执行,制定了亲本生产、杂交种生产、种子烘干、种子精选包衣、种子包装加工质量控制标准,并据此标准制定相应种子生产、种子仓储加工、检验操作、质量事故、售后投诉管理规范。五谷种业严把种子质量关,确保发向市场的种子全部是优质种子,保护广大农户利益。
中国农业大学甘肃校友会副秘书长、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兴虎,贵州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泽辉等专家学者分别从种业品牌建设与科技创新、我国玉米研发模式与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共同探寻现代种业未来发展方向。
五谷种业研究院副院长张远景以五谷科研优势及最新研发概况为题介绍全国玉米各生态区试验布局与示范情况
(三)五谷育种科研创新:
首家完成全国生态区布局
“在科研的道路上,企业之间存在着科研竞争,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更激烈竞争,那又是什么推动着五谷种业年年有源源不断的新品种推出而“硕果累累”,能在整个行业中独占鳌头,引领中国种业的发展呢?”五谷种业研究院副院长张远景以五谷科研优势及最新研发概况为题,从研发团队的打造、种质资源的创新、最新育种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对种业发展进行了探讨。科研生产助推升级换代:五谷种业已在全国种业界率先完成五大玉米主产区西南、西北、东北、华北、黄淮海的品种布局,培育出了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2017年在国家首批审定的8个机收品种中五谷种业就占了2个(五谷318、五谷305)。“五谷种业始终把种质改良与创新作为研发核心,海南—云南—甘肃黄河谷地的渐进式驯化穿梭育种法,在海南大量筛选确定的优良热带种质导入温带骨干自交系,经过高压筛选路径,选育出了在西南、西北、黄淮及东北区域表现高产优质、脱水快、综合抗性好的8个核心骨干自交系群。”谈起科研工作,张远景立刻滔滔不绝打开话匣子。
“五谷种业多年来专注匠心品质,钻研育种科技,生产安全放心的优质种子,完善产业链,打造种业品牌,倾力助推我国种业强盛和可持续发展。”李世晓充满信心地说。粮安天下,种铸基石。五谷种业始终以“自主、光热、效率”的“科学家精神”做好每一粒种子,依靠强劲的科研技术,优质安全的品种,在全国玉米主产区“为农民服务,保粮食安全”。 五谷种业在全国的玉米主产区,逐渐成为农民信赖的优质种子的提供者和种植技术的传播者。这一成果得益于李世晓朴实真挚的农业情怀与使命担当,始终专注匠心品质,历经34个科研育种季,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五谷种业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谷种业也主动作为。此次峰会上还进行了新品发布会,国审五谷318、国审五谷305、夏播审定五谷303、五谷563、云南审定五谷3861等新品种集中亮相,助推种业新一轮的玉米更新换代。公司在以满足优质农产品种源供应为目标,加快种业由以粮食作物为主向粮经饲作物协调发展转变,为粮食生产功能区提供优质种源保障,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从品种选育入手,正在加快培育一批节水节肥节药、适宜机械化轻简化的绿色新品种,以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和品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品种创新、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为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探索引路。
(四)五谷种业品牌责任使命:
实现农民“五谷丰登”中国梦
在全国种业寒冬期,五谷品牌玉米种子逆势增长,稳步前进,有其独家营销致胜法宝。五谷种业很强,强在品种上;五谷种业很富,富在了共享上。风雨同舟,创富路上你我他!在新品种储备越来越多,突破性品种越来越响的机遇期,五谷种业要把云南的致富模式复制到全国。“击破行业困局,拥抱年度财富”2017年五谷种业合作伙伴创富颁奖大会同期召开,对2016年优秀区域经销商进行了颁奖。优秀经销商代表(各区销售冠军陈莉、李强、李廷华、朱辉 )接受了五谷董事长李世晓的亲自颁奖暨合影留念。
云南省临沧市李廷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现身说法的介绍他自己赚取的第一个2000万,就是因为和五谷种业合作。普洱市宁洱县的李红星感叹:“我卖了一辈子的种子,就卖成了一个品种五谷1790,感谢五谷种业。”盛传普洱茶的普洱市思茅区的陈莉是五谷种业10年以上金牌经销商,让家家户户用上了玉米好品种,与普洱茶一样出名的五谷1790玉米种子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达到70%,也让美丽与财富相伴的她成为普洱农民心目中响当当的名人。
优秀经销商代表甘肃武威市的梁菊梅、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的谷雨、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李泉等都向记者讲述了对五谷种业的无可挑剔的合作满意度和品牌品种的依赖感。武威市五谷种业经销商梁菊梅介绍,她自2012年从事种子销售,在五谷种业的大力支持下,在武威市凉州区、金昌、民勤、古浪、永昌等地推广了五谷种业自主研发选育的丰贮一号,丰贮二号,五谷704,这些品种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盐碱,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好评和欢迎。
五谷种业营销总经理罗荣光以《风雨同舟 志在必得》为题,讲解了带领合作伙伴创富的战略布局和四大保障。
五谷种业营销总经理罗荣光以《风雨同舟、志在必得》为题,讲解了五谷种业带领合作伙伴创富的战略布局和四大保障。罗荣光指出,五谷种业2017-2018年度营销目标将要达到1100万亩,公司要力争2020年实现销售额7亿,到2022年实现15亿的突破!“五谷将长久持续的创造出更好更适应农民的新品种,用强大实用的新品种培养出一个个强大的经销商及经销联盟体系,为你们定制、定做、订单,拿新品种服务你们!支持你们的创富计划!”李世晓在会上郑重宣布。
(五)种业营销专家韩俊强:
指点五谷经销商创富秘籍
全国种业资深营销专家韩俊强(原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总裁)作为特邀嘉宾,他在会上分析了当前种业形势和主要营销模式。
目前,我国玉米种植迎来土地集约化、栽培简易化、全程机械化、粮食品质化、种植效益化、产业信息化的新常态,直接促进种子经销商由中小型向大型转变,由渠道销售型向直销型转变,由单兵作战型向团队规模型转变,由与企业合作的松散型向战略紧密型转变,由个体经营型向经销企业型转变,必将为新一轮农民提供更加优质放心的种子和科学实用的技术。种业资深营销专家韩俊强作为特邀嘉宾,他在会上分析了当前种业形势和主要营销模式,指出了经销商面临的挑战和成功突围的方法路径。
韩俊强的精彩营销讲解分为三个部分:审时度势,做什么才是对的?分析当前的主要营销模式?经销商的挑战和突围是什么?赢得了参会代表的阵阵热烈掌声。他眼中的五谷种业是拥有一支强大的育种家和完整育种体系的团队,是全国唯一完成了西南、东北、黄淮海、华北、西北所有玉米主栽区的新品种和基础性布局的企业,即将进入年销量超1000万亩的全国超大种业企业俱乐部。特别是五谷种业引领了以云南为中心的品种换代和单粒播推广,五谷3861等品种的审定将给公司插上腾飞的翅膀。韩俊强提醒经销商,种子销售不单单是销售这么一点,而是一个“环”,是种植示范体系的“环”。优势品种能持续,准确定位为前提,以地找人为基础,技术指导为核心,增收竞赛为奖励,测产观摩为目标,定户示范为根基,助农丰收是目的。与会经销商和种田大户收获了“知识盛宴”。
(中国农业科技110网《河南科技报》全媒体记者:李江武,通讯员:彭立军)